(摄像头偷窥黑产下,谁都可能沦为被围观的“楚门”)
400个摄像头ID仅卖150元,300元的黑产扫描工具1分钟能扫几千台摄像头ID,观看实时画面……近日,央视的报道曝光了摄像头偷窥黑色产业链,披露了大量细节。
时下,不少子女、父母出于对家中老人、孩子安全的不放心,而选择在家中安装摄像头,结果,这些摄像头有的正在成为直播家庭生活的窗口,成为他人偷窥、牟利的工具。
一些有摄像头的家庭,一举一动都可能被他人尽收眼底,这不禁让人“瑟瑟发抖”,甚至让人想到电影《楚门的世界》——男主角楚门的一生都在被直播,周围的一切人和事都是被安排的、都是虚假的,只有他自己不知道。
最终,楚门发现了真相,且不惜一切代价走出了那个虚拟世界。
而时下,现实版“楚门的世界”正在一些地方上演,一些人可能已然成为“楚门”却浑然不知。
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楚门的生活场景被直播于街头的大荧幕上。图源互联网
近年来,媒体曝光的关于摄像头的黑色产业链主要有两种:
其一,有人攻入一些公共场所或家庭购买、使用的摄像头,通过直播、售卖相关视频牟利;
其二,有人购买针孔摄像头后,想方设法装进酒店、民宿、商场试衣间等,进行偷拍、窃听。
无论哪种,都指向了对他人隐私的侵犯,指向了违法犯罪。
“女子住酒店换两个房间均查出摄像头”
“夫妻住民宿被偷拍8小时”
“卖家称可随意破解家用摄像头”
“自从买了摄像头,女子从怀孕到哺乳一直被直播”
“女生租住1年的房间发现隐秘摄像头:正对卧室床头,视频可上传云端”
……
当类似的新闻不时见诸媒体,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一种“摄像头恐慌”,以至于各种提示人们如何识别针孔摄像头的攻略在网上流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敢在家中安装摄像头。
一家民宿客房中暗藏的摄像头。图源互联网
值得警惕的是,现实中还有另一种论调,即“行得正、坐得直,何惧被人偷拍?”
言外之意,“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而这,不仅是在为相关“黑产”开脱,也是在混淆公众的认知,更是对法律、公众权利的漠视。
从法律上来说,对上述摄像头黑产的处理和定性没有太多障碍。我国民法典对人格权进行了专门的立法保护,隐私权是人格权的一种;我国刑法明确了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罪名;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等等。司法实践中,相关案件也正是依据这些规定进行惩处和裁判的。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在积极作为。今年以来,中央网信办会同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对非法利用摄像头偷窥个人隐私画面、交易隐私视频、传授偷窥偷拍技术等侵害公民个人隐私行为,进行集中治理。各地共处置涉摄像头偷窥黑产有害信息3万余条,处置涉违法交易、传播有害内容的账号5600余个;对18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视频监控云平台开展检查,发现处置越权操作等一批高危漏洞;发现4万多个弱口令、未授权访问、远程命令执行等漏洞……数字之惊人,亦证明问题之严重。
然而,相关黑产仍有恃无恐,个人隐私仍在被廉价贩卖,诸如香薰盒、洗面奶等日用品仍被改装成摄像头在网店公开售卖……
成本低、收益大、执法标准不够明确等,被认为是症结所在。
攻入一些劣质低价、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的家用摄像头,对诸多“黑客”来说“so easy(太简单)”,何况有些用户根本没有更改密码、加强防护的意识。而一旦“通道”建立起来了,后续的直播、售卖视频等可谓一本万利。
执法层面,更多的窃听窃照、偷拍等被当成治安案件处理,纳入刑法处罚的并不多,相关部门对相关黑产链条的深挖有时也显不足。
不少专家和公众都在探求、讨论更有效的治理办法。
比如,加强对针孔摄像头等的生产管理,实施生产许可制度;
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把控,加强对入网摄像头的监管和安全审查,要求摄像头内置软件的开发者对软件的安全性等负责;
在立法时明确摄像头安装范围及禁止安装范围,明确安装单位的资料管理及安全审查义务;
要求酒店等商家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将对摄像头的排查纳入日常管理,等等。
总之,要在生产、销售、安装、使用等各个环节实现全方位监管。
不能让人们觉得总有一双(双)眼睛在盯着自己——摄像头黑产所带来的恐慌症,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乎所有公众的安全感。
互联网时代,隐私保护与数字化发展不应成为一道单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