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书重大决定:停用人脸识别)
【文/观察者网 鞠峰】
脸书(Facebook)——严格说现在应称其Meta——宣布重大决定:关闭其人脸识别系统。
这家扎克伯格创办的公司最近陷入巨大技术和算法伦理风波,刚刚在上周宣布改名。11月2日,该公司又宣布将“停止使用人脸识别软件,该软件能帮助其自动识别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的照片与视频”,CNN当天的报道称,这对这家已经收集数十亿用户海量数据的公司、甚至科技圈来说,这都是一个“重大转向”。
该公司人工智能副总裁罗姆·佩森蒂(Jerome Pesenti)2日在Meta官网发布一篇帖子,宣布了这一消息。他表示会在未来几周内关闭脸书人脸识别系统,并删除其通过人脸识别软件从用户处获得的所有数据,“作为全公司所有产品限制人脸识别行动的一部分。”
“超过三分之一的脸书日常活跃用户已经选择了我们的人脸识别设置,并且能够被识别,删除它将导致超过10亿人的个人面部识别模板被删除。”
Meta官网截图
但佩森蒂说,该公司未来仍将致力于人脸识别技术,并可能运用到其未来产品中,例如社交网络或拍照眼镜。“以后,我们仍然将人脸识别技术视作强力工具,满足人们验证身份、防范诈骗和身份盗用的需要。”
目前,脸书正因为社交媒体平台对于现实世界的潜在危害而遭到广泛审查,佩森蒂也提到了对于人脸识别技术适用性的担忧。他说这项技术随着运用面越来越广,受到密切关注,但至少在美国几乎没有受到监管。“我们需要权衡面部识别的积极用例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监管机构尚未提供明确的规则,”佩森蒂称。
他也提到,停止使用人脸识别软件也意味着该公司为视障人士自动生成的图像描述中,将不再包括图片中识别出的人的名字。
东北大学法律和计算机科学教授伍德罗·哈佐格(Woodrow Hartzog)称,这一决定是一个“胜利”,表明需要对科技公司进行持续的隐私倡导和批评。“这也表明,这些技术不是必不可少的,”他说。
CNN评论称,停止使用人脸识别软件并清除既往人脸数据,标志着这家互联网大公司的突然转变。近些年,脸书给用户开放这项功能,让他们能够在照片和视频中自动发现、标记自己。这项功能给用户带来很大便利,使得人与人之间能更好联结互动,引导他们花更多时间在社交媒体上。
脸书通过人脸识别标注用户,让用户方便地创立联结 图源:芝加哥大学机器学习资料
不过,由于人们对其准确性和潜在种族偏见的担忧日益加剧,面部识别软件一直充满争议。例如,该技术在识别有色人种时有时候似乎不太准确,至少有几名黑人男子因使用人脸识别而被错误逮捕。虽然美国联邦政府层面没有监管该技术的立法,但越来越多的州和城市正在通过自己的规则,来限制或禁止其使用。
此外,相关利益群体也提出异议。数字权利组织“为未来而战”活动总监凯特琳·乔治 (Caitlin George) 告诫脸书不要将这一举动视为公关噱头。她称,此举表明脸书正在质疑这项技术的价值,它将影响数百万人的生活。她还注意到,脸书是在其他公司大肆宣扬人脸识别技术之后不久做出决定的——例如达美航空公司推广使用面部识别软件,为客户办理登机手续。
此外,教授哈佐格警告称,由于该公司表示不会放弃面部识别技术,它可能会在以后恢复,“也许以一种不太明显、但仍可能对人们构成危险的方式”。
“仅仅因为人脸识别没有在这个特定领域被使用,并不能让我完全相信它不会以其他方式,用于虚拟现实或其他工具,”哈佐格说。
延伸阅读:
Facebook不要“脸”了,更名元宇宙,但难改麻烦不断的窘境
当地时间10月28日,Facebook(脸书)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Facebook Connect大会上宣布,Facebook将更名为“Meta”,新名称来源于“元宇宙”(Metaverse)。而Facebook的同名服务降级为该公司的子公司之一,与Instagram和WhatsApp并列,而不是总体品牌。此外,Facebook股票计划于12月1日开始以代码“MVRS”进行交易。
截至10月28日当天美股收盘,Facebook报收316.92美元/股,涨1.51%,总市值8935亿美元。外界认为,公司更名为Meta,意味着其企业名称与最近陷入麻烦的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将脱钩,凸显出公司专注于转向以虚拟现实为主的新型计算平台。
不过,许多专家都对Facebook此举的成效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Facebook就算改名了,也无法掩盖这家公司的问题。“一个新名字可能会使公司焕然一新,但更名并不意味着重塑品牌”,品牌转型专业人士阿纳伊齐·莫杜表示。他指出,除非Facebook有严肃的计划来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否则仅仅改名是毫无意义的。事实上,它可能还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更名为“Meta”
All in元宇宙
在Facebook Connect大会上,扎克伯格表示,我们经历了从台式机到网络再到手机,从短信到照片再到视频,但这并不是终点。“下一个平台和媒介将是更加身临其境和具体化的互联网,你将置身于体验之中,而不仅仅是作为旁观者,我们称之为‘元宇宙’。”
扎克伯格称,从现在开始,将是元宇宙优先,而不是Facebook优先。“我以前学过古典文学,‘meta’这个词来自希腊语,意思是‘beyond(超越)’。对我来说,它象征着总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建造,总有一个故事的下一个篇章。”
扎克伯格表示,需要构建技术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元宇宙是连接人们的下一个前沿,就像刚开始使用社交网络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希望我们被视为一家元宇宙公司,我希望将我们的工作和身份定位于我们正在构建的目标。”
事实上,早在今年5月,Facebook就表态称要在5年内转型成为一家元宇宙公司,近来更是宣布将在欧洲招聘1万名工程师开发元宇宙,尽管业界对于何为元宇宙尚未有明确的定义。而Facebook进军虚拟现实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当年其收购了VR企业Occulus。
在此前的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Facebook就表示,从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Facebook计划将Facebook现实实验室(Facebook Reality Labs)在财报中单独披露财务数据。Facebook称,其正为增强和虚拟现实产品和服务投入大量资源,预计对Facebook现实实验室的投资将使2021年的整体运营利润减少约100亿美元。
扎克伯格曾在电话会议上表示,元宇宙方面的投资并不能立刻带来利润,预计或许到这个十年的晚些时候,才会更像个真正的商业故事。
而Facebook的名称,自2004年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宿舍创建社交网站以来沿用至今。2012年5月,Facebook上市,募资超过160亿美元,估值超过1000亿美元,是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企业IPO。
在成功上市后,Facebook接连收购了Instagram和WhatsApp。2021年6月,Facebook市值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大关,成为继苹果、微软、亚马逊和谷歌Alphabet之后,第五家市值过万亿美元的美国企业。
不过,最新财务数据显示,Facebook第三季度营收290.10亿美元,同比增长35%;净利润为91.94亿美元,同比增长17%。其营收和净利润都低于华尔街预期。
更名就能转运?
不少观点认为,更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是Facebook近年来麻烦不断,需要“更名转运”。许多批评人士认为,在接连不断的丑闻之后,Facebook实际上是希望借更名和“元宇宙”重塑品牌,以挽回公司的颜面。
据红星新闻此前报道,当地时间10月20日,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总检察长拉辛正式起诉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称其需要在2018年剑桥分析公司的丑闻中承担个人责任。外媒分析称,不可否认的是,自2018年被曝出泄漏大量用户私人信息的丑闻后,Facebook已“深陷泥潭无法自拔”。
拉辛表示,他已提交动议,将扎克伯格列为这起消费者保护诉讼的被告。该诉讼于2018年12月开始,指控Facebook在个人数据的隐私和安全方面误导用户。哥伦比亚特区总检察长办公室称,这是美国监管机构首次在诉讼中明确点名扎克伯格。
拉辛称,自己是在审阅了公司文件后做出这一决定的。这些文件作为诉讼证据的一部分,“明确显示了扎克伯格在知情的情况下积极参与了导致剑桥分析公司大量收集Facebook用户数据的每一个决定,以及Facebook对用户数据安全程度的虚假陈述。”
同一天,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CMA)宣布,因Facebook未能提供所需的更新信息,该机构将对Facebook处以近700万美元的罚款。CMA表示,已经多次警告Facebook提供必要的信息,并认为该公司“未遵守规定的行为是故意为之”。CMA并购部高级主管乔尔·班福德表示,“这对任何认为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公司都是一个警告”。
而在此前不久,有着“吹哨人”之称的该公司前雇员弗朗西丝·豪根向《华尔街日报》泄露了数千页的Facebook内部文件,指控该公司以“利益至上”为原则,存在煽动分裂、破坏民主、损害年轻用户心理健康等一系列罔顾公众利益的行为。随后,美国国会就这些文件举行了听证会。
美国媒体指出,Facebook更名的另一个好处可能是,扎克伯格可以从一系列的法律纷争中“金蝉脱壳”。或许下一次在国会议员面前作证时,他的身份将不再是Facebook的首席执行官,而是集团的首席执行官,从理论上讲,这将使他免受为Facebook任何错误负责的烦恼。他甚至可以拒绝出席作证。
“品牌重塑专家”海宁格表示,“Facebook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中,改一个新名字是最微不足道的”。他认为,在用户和公众可能愿意支持重塑品牌之前,Facebook需要在公司内部和领导层进行建立信任的变革。
美国媒体更是直接在评论文章中表示,“他们以为自己在糊弄谁?”文章表示,全世界近30亿的Facebook用户都很清楚这家公司的“毛病”——对隐私问题、虚假信息、仇恨言论、种族主义和政治欺诈等争议视而不见“装聋作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