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撤单潮”持续:年内208家企业终止IPO 多家公司注册期“意外折戟”

2021年10月21日12:10:59 发表评论

(IPO“撤单潮”持续:年内208家企业终止IPO 多家公司注册期“意外折戟”)

10月19日,蚂蚁集团的注册批文到期,其首次科创板IPO的路途正式终结。

根据2020年10月20日,证监会下发《关于同意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中记载,批复自同意注册之日起12个月内有效,一年时效已过,若要重新上市,其需重新申请IPO审核。

这只是过去一年IPO终止大潮下的一个小插曲。事实上,剔除蚂蚁集团,今年终止A股IPO的企业群体不在少数。

受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强化股东信披监管及强调科创板“硬科技”属性影响,2021年IPO撤单公司数量大幅增加。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综合创业板、科创板、证监会官网数据发现,截至10月19日,今年已有208家企业终止IPO审核,数量远超去年全年。

在终止潮中,以往罕见的“注册难产”的现象逐渐增加,一些企业过会后却在“提交注册”阶段折戟,且提交注册时间越长,失败概率越大,创业板5家终止注册企业中,有2家“提交注册”时间超过半年。

同期,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4家企业提交注册超过半年但仍未收到结果,另有4家半年前提交注册企业目前审核状态为中止。

“一些过会的企业,在注册阶段也会面临证监会的相关问询,甚至是反复好几轮的问询。如果企业能在不涉及规则所约定的上市必要条件前提下拿出强而有力的自证,还是能顺利拿到注册批文的。不过一般来说注册时间拖得越久,拿到批文的不确定性可能会越大。”华南一家资深投行人士受访指出。

整体来看,终止IPO审核的企业大多是主动撤单。徐晖制

IPO终止企业数量创新高

今年以来,在注册制稳步推进下,A股市场IPO融资规模再创新高。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0月19日,今年以来已有480家企业完成IPO发行,融资金额合计6168.14亿元,创历史新高。

但同期,拟IPO企业终止上市审核进程的数量也水涨船高,其中年内IPO表现最活跃的创业板和科创板,同时也是IPO终止潮的漩涡中心。

根据数据统计,创业板方面,截至10月19日,今年以来,已经有100家创业板IPO申报企业的项目状态变更为“终止”。其中,有88家为主动撤回,有5家因上市审核不通过而终止,5家终止注册,1家因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且逾期达3个月未更新被证监会终止注册,还有1家则是因未在规定时限内回复问询而被深交所终止审核。

科创板撤单现象同样严重。截至目前,科创板IPO终止企业高达75家。其中,主动撤材料的有68家,包括提交注册后又主动撤回材料的6家,因上市审核不通过而终止的有7家。

主板市场中,则有33家企业IPO折戟,其中24家是终止审查,9家企业审核未通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上会审核被否企业数量刚刚创出了年内新高(以月度计)。2021年前三季度,发审委/上市委会议审核373家企业,去年同期发审委/上市委会议审核企业数量为305家,今年审核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2.3%。

上会企业中,有333家企业通过发审委/上市委会议,过会率为89.28%,而去年同期,有305家企业上会审核,过会率达95.74%。其中,仅9月份合计就有62家企业上会,但过会率只有87.1%,合计有6家企业被否。

早前,有市场人士猜测存在“审核趋严”的迹象,但随后遭到监管层的否认。

2021年6月10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明确表态:“IPO发行既没有收紧,也没有放松。”

有市场人士指出,市场认为IPO收紧,可能源自三方面原因:“一是落实新证券法的要求,对中介机构的责任压得更实了;二是加强股东信息披露监管,明确了穿透核查等相关要求;三是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完善了科创属性评价体系,强化了对‘硬科技’要求的综合研判。”

“市场情绪高涨通常会推动IPO热情。然而,当股指与经济基本面出现较大背离,泡沫不断累积,过多劣质上市企业现金流断裂可能加剧泡沫破裂风险,并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因此,注册制下更需关注上市公司质量,并通过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的方式保障信息披露。”平安证券非银金融行业分析师团队评价道。

现场检查威慑撤单潮再起

事实上,整体来看,终止IPO审核的企业大多是主动撤单。

今年以来,科创板和创业板IPO主动撤单企业高达156家。而去年全年,A股市场也只有81家企业撤回IPO申请。除了上文提到的联想集团外,今年IPO撤材料的拟IPO企业还有柔宇科技、吉利汽车、京东数科等明星公司。

从行业分布来看,创业板和科创板的终止IPO企业中,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最多,有29家,占比16.57%;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有22家,占比12.5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企业数量排第三,达到15家,占比8.57%。

对于撤单潮频发的现象,不少市场人士认为主要在于IPO项目现场检查趋向常态化、压实中介机构责任、保障上市公司质量等举措有关。

早在今年年初,2021年1月29日,证监会就已发布实施《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进一步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

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以来中证协已开展了5批现场检查工作,其中1月14日第一批抽取2家,1月31日第二批抽取20家,4月25日第三批抽取2家,7月4日第4批抽取19家,10月15日第五批抽取3家。

其中,前三批24家企业中共计19家曾在现场检查后撤回、终止或中止IPO;第四批19家企业1个月内就有3家企业撤回IPO申请。

“监管层开启的现场检查,对IPO申报工作做得粗糙的企业形成了震慑。”沪上一名中型券商投行部人士受访表示。

此外,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其中前期IPO申报过于集中,部分企业资质不足以及信披还有待优化。

“创业板注册制落地初期,制度改革叠加二级行情催化,企业上市热情大幅提升,形成集中申报。优质企业率先过审后,后续企业资质有所下沉,所需审核周期更长、撤单率更高。”平安证券非银金融行业分析师团队指出。

数家企业“折戟”注册环节

以往拟IPO企业一旦过会,基本意味着上市无忧。不过这一情况在今年下半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今年以来,已经有数家已过会企业在提交注册阶段“倒下”。“从近期的案例来看,注册时间超过半年,就有很大概率最终无法上市了。”有IPO观察人士对记者表示。

佳奇科技和仁会生物就是最新案例。其中,佳奇科技IPO是目前首例在未主动撤回申报材料的情况下被证监会主动叫停的创业板拟上市项目。

佳奇科技IPO申请在2020年6月28日获得创业板受理,2020年10月顺利通过上市委审议,同年12月向证监会提交创业板注册申请,但随后一直未收到证监会的批文,直至今年10月,证监会公告显示,佳奇科技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且逾期达三个月未更新。根据规定,决定终止对佳奇科技发行注册程序。

记者多方了解获悉,“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且逾期达三个月未更新”或许只是佳奇科技此次IPO终止的委婉说法。佳奇科技是注册制下首家在注册环节被证监会启动现场检查的企业。在提交注册之前,佳奇科技的IPO之路非常顺利,上会前仅经历了一轮问询。不过,在注册环节,变数陡然发生。记者获悉,在本次现场检查中,佳奇科技暴露了大量财务不规范的问题。

事实上,佳奇科技的情况并非个例。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包括佳奇科技在内已有5家创业板拟IPO企业“倒在临门一脚”,即过会后在提交证监会注册时被终止注册。科创板市场,今年以来也有6家企业遭遇“终止注册”。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科创板“批文难产王”仁会生物。

其在2020年2月14日科创板IPO获受理,经过三轮问询后在2020年7月31日通过审核会议,2020年8月14日提交注册,时隔一年多才迎来注册结果,但却以撤回申请“终止注册”黯然收尾——10月12日,证监会官方网站披露关于终止仁会生物科创板IPO注册程序的通知书。与佳奇科技相同,证监会对仁会生物在注册环节启动了现场检查。

尽管当前也有提交注册后过了三百余天才拿到批文的案例,但具体分析来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注册期”较长的企业,往往存在较高的IPO不可能性。今年以来终止注册的11家企业中,提交注册时间超过六个月(180天)后终止的企业占比已超过50%。

从现有的案例来看,一旦在注册环节遭遇监管层现场检查,企业IPO失败的概率则会明显增加。

根据相关规定,在发行上市审核和注册阶段,首发企业存在与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相关的重大疑问或异常,且未能提供合理解释、影响审核判断的,可以列为检查对象。适用范围方面,明确证券交易所各板块的首发申请企业均予以适用,检查内容为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