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级量化私募鸣石投资股权争夺大战“落幕” 盘点明星私募分家往事 自立门户者如今境况如何?

2021年10月20日12:11:32 发表评论

近期,百亿级量化私募鸣石投资股权争夺大战成为资本市场热议的话题,整个股权纠纷过程可谓一波三折,随着事件的发酵,越来越多的内幕浮出水面,尤其是鸣石投资创始人袁宇曝出“股权代持门”之后,市场更是质疑不断,因为监管明确严禁股权代持。不过,双方冷静之后握手言和。鸣石投资8位核心人物在10月18日发布联合声明,双方已妥善解决分歧,将立即办理工商登记。

实际上,在私募行业内,明星私募基金发展壮大之后,因为利益分配问题而分家的情况并不少,那么私募核心人物自立门户后现在都过得怎么样?《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盘点明星私募核心人员分家往事,剖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您深度解码背后的精彩故事。

摄图网图

纠纷一波三折,鸣石称已妥善处理分歧

10月13日,百亿级量化私募鸣石投资控制权纠纷成为资本市场热议的话题,在当日17时40分左右,鸣石投资发布声明称,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由持股超50%的单一大股东李硕控制,股权结构稳定清晰,从未发生过变化,公司各项投资决策和管理制度健全。公司作出两个重要决定:鉴于袁宇在策略技术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利于公司长久发展的举措。根据公司管理制度,公司董事会决定暂停袁宇策略技术部负责人的职务,由公司股东、合伙人王晓晗负责策略技术部日常工作。另外,为保障投资人利益,公司决定,自10月14日起暂停公司旗下产品申购,产品赎回不受影响。

随着事件深入发酵,被暂停职务的创始人袁宇发布声明反击,称自己才是鸣石投资的实控人,旗下的公司持有鸣石85%的股权,而李硕名下持有的50%股权都是代持,此前签过《股权代持协议》,事实上并非股东。袁宇在声明中表示,2017年,基于多年的友情与信任,松盟投资与李硕签订《股权代持协议》,委托李硕代持鸣石的50%股权,代持情况在投资尽调过程中,鸣石均曾披露。2021年10月12日,松盟投资已正式函告李硕,解除委托代持关系,收回鸣石的50%股权。另外,袁宇还在声明中提到,其近日进入鸣石办公室时,遭遇李硕纠集社会闲散人员占据公司办公室,以暴力、人身威胁等方式阻止其进入。

另外,从签订于2017年1月16日的代持协议来看,实际出资方为松盟投资,股权代持方是李硕。但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李硕的确是公司的实控人,至于他和创始人袁宇之间有没有其他协议,至少外人是看不出来的。启信宝数据显示,上海鸣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12月9日,从股权结构来看,李硕出资500万元持股50%,其次是松盟投资出资350万持股35%,王洋、周晟分别持股10%、5%。作为鸣石投资的股东之一,松盟投资由袁宇、李硕、王晓晗、袁庆和、陈红青等5人共同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袁庆和。从股权结构来看,袁宇持有松盟投资72.5%的股权,而李硕在松盟投资的持股比例为10%。

鸣石投资股权纠纷可谓一波三折,随着事件的发酵,越来越多的内幕浮出水面,对于袁宇曝出的股权代持问题,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将是怎样的情况呢?北京安博(上海)律师事务所程金海律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来看,如果股权代持协议真实的话,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是代持协议仅仅是对内有效,对外不具备约束力,对外还是以工商登记信息为准。袁某如果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可依据代持协议向法院提起违约诉讼。其次是鸣石若是私募管理人,基金业协会明确,必须穿透到实际持有人,若有代持,公司如果没有公示,应当受到处罚。”

正当市场以为双方几乎要“鱼死网破”的时候,不曾想到,鸣石投资的股东纠纷在10月14日发生大逆转,袁宇、李硕握手言和。10月15日凌晨3点48分,上海鸣石投资工作人员给记者发来了一份《上海鸣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声明》。声明内容显示:“近日,鸣石投资相关事宜给投资人、合作方造成一定困扰,我们在此深表歉意,并向所有关心支持鸣石投资的各界朋友表示感谢。为了促进公司长久稳健经营,维护公司全体员工权益,袁宇先生和李硕先生共同决定积极处理分歧,并将本次事件对公司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10月18日,上海鸣石投资发布最新声明称,10月17日,袁宇和李硕经过全面充分友好协商,已妥善解决好前期分歧,公司股权明晰确定,并将立即办理工商登记手续。袁宇继续担任公司策略技术部负责人,全面负责公司策略研发工作;李硕继续担任公司总裁,全面负责公司市场工作。鸣石投资将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公司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规范化运作、合规化运营。目前,公司日常经营、策略研发、运营等工作一切正常,核心研发团队稳定,公司全体股东及合伙人承诺,将继续以投资者利益为重,持续为投资人创造稳定业绩。

业绩高歌猛进,27家券商代销产品

对于鸣石投资“代持门”事件,市场纷纷质疑其合规性。对于私募股权代持问题,基金业协会2018年12月更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须知》中,对于私募机构出资人及实际控制人的相关要求里,明确严禁股权代持,申请机构出资人应当以货币财产出资。出资人应当保证资金来源真实合法且不受制于任何第三方。申请机构应保证股权结构清晰,不应当存在股权代持情形。其次是股权架构要求,申请机构应确保股权架构简明清晰,不应出现股权结构层级过多、循环出资、交叉持股等情形。协会将加大股权穿透核查力度,并重点关注其合法合规性;如申请机构存在为规避出资人相关规定而进行特殊股权设计的情形,协会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审慎核查。

另外,在今年初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中提到,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出资人不得有代持、循环出资、交叉出资、层级过多、结构复杂等情形,不得隐瞒关联关系或者将关联关系非关联化。

据了解,目前基金业协会对于私募基金股权代持问题的审核日益趋严,并已经将股东履历加入AMBERS系统之中,股东的真实性是协会审核的重点之一。而鸣石投资创始人袁宇通过自曝的形式把代持协议公之于众,究竟如何定性还得看监管机构的态度。

根据公司声明,鸣石投资决定,自10月14日起暂停公司旗下产品的申购,产品赎回不受影响。随着事件的发酵,公司可能面临着投资者大量赎回,对于事件双方都是“双输”的结局。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12日,公司在私募排排网展示业绩的私募产品有204只。而鸣石投资管理规模在百亿级以上,若触发大量赎回,公司持有的个股将不得不清仓,无论是对市场还是对公司,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据了解,鸣石投资控制权纠纷发酵以来,已经有券商宣布暂停鸣石投资的相关产品募集。该券商发布的通知显示,因发现鸣石投资潜在风险信息,可能对产品运作产生重要影响,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暂停“鸣石傲华12号2期”产品募集,同时鸣石投资产品不再纳入该券商量化私募产品销售活动的重点产品池。由于鸣石投资今年的业绩高歌猛进,目前对鸣石投资进行产品代销的券商就有27家。

某大型券商北京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他们公司目前来看,在销售私募产品中,北京公司的占比位居第一,在鸣石事件发生之后,他们就在第一时间召开了内部会议,目前他们已经暂停推荐该私募的基金产品了,对于存量的产品,会看后期客户意愿推进。

深度解码私募分家背后两大重要原因

“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是当前一些私募机构分家的真实写照。当一家私募机构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面对利益分配出现纠纷也很正常,纠纷之后的结果就是核心人物分家另立门户。近年来,私募行业飞速发展,在行业繁荣的泡沫之下掩盖了很多问题,现在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从根源来看,主要还是公司管理规则不清晰,利益分配有问题。鸣石投资的股权纠纷事情曝光之后,就有投资者在朋友圈吐槽,买股票会踩雷,现在买个私募也会遭遇“黑天鹅事件”。

随着私募人事变动愈演愈烈,有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私募分家不外乎两大原因,第一是理念不合。私募分家在行业内并不少见,因理念不合而分家广泛存在于私募界。比如早期的私募大佬但斌就因为与钟兆民理念不合而分道扬镳,但斌希望通过价值投资实现现有资产的增值,而钟兆民希望通过开拓新客户来实现规模增长,最终钟兆民离开东方港湾并创立了东方马拉松。另外,之前锐天投资徐晓波与高亢对公司发展愿景和理念各有坚持,经理性沟通,两位投资经理决定按自身的愿景独立发展,高亢携其Alpha策略团队离职,独立运营。”

上述私募人士进一步表示:“除了理念不合,私募分家还有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利益分配不均。私募在创业做大蛋糕的过程中,内部都很团结,但是在做大做强之后,分配蛋糕的过程中团队往往容易出问题,因为大多数私募公司的股权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对于一些核心人员没有股权的分配。”

有私募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到底投资者购买私募产品,多数是冲着知名私募基金公司的核心人物去的,尤其是那些明星基金经理,他们有着优秀的业绩表现,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很多投资者成为其铁粉。一旦这些核心人物出走,很多投资者会选择赎回或者是跟随核心人物出走。”

私募排排网基金经理胡泊表示:“私募核心人物分家或者闹矛盾,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利益和权利分配不合理,而且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公司做大之后,发展初期一般不会出现,因为蛋糕还不够大,产生的诱惑也不够多。”

近期出走的私募核心人物多数无控股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盘点明星私募核心人员分家情况后发现,出走的私募核心人物多数无控股权。

比如,百亿级私募彤源投资管华雨,曾是公司法定代表人。启信宝数据显示,2021年7月14日,彤源投资的法定代表人由管华雨变更为薛凌云,管华雨同时退出公司董事备案,新增薛凌云。但是不管是管华雨还是接任者薛凌云,实际上都并未持有彤源投资的股权。彤源投资的实际控制人是李威,持股69.67%,公司的另一名股东是王武,持股30.33%。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管华雨管理的私募产品有3只净值近期有更新,其中“同望1期1号”是其代表作,截至今年9月24日的净值数据为1.873元,累计收益为367.33%;另两只产品“彤源同创1期A”和“外贸信托-同创6期”自成立以来的累计收益分别高达371.14%和142.28%。

在今年7月的时候,私募圈频频传出于翼资产的投研核心人员陈忠要离职的消息,导致部分客户选择赎回于翼资产旗下产品。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于翼资产在去年曾成功突破百亿管理规模,但是作为于翼资产核心投研人物的陈忠不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启信宝数据显示,陈忠通过上海神翼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间接持有于翼资产大约17.64%的股份。而于翼资产的实际控制人冯涛通过上海熠麟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及上海东方点石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计的持股比例约50.04%。

此前,从上海锐天投资出走的高亢,在公司也没有股权。启信宝数据显示,锐天投资的股权结构中,上海万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持有上海锐天投资100%的股权,徐晓波为锐天投资实控人,持股80.15%。

对此,有私募人士指出:“没有股权就是让别人坐享剩余价值,给公司赚了利润到头来公司却不是自己的,这也是私募分家的重要原因,而分家自立门户之后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从打工人变成了真正的管理人。”

私募排排网研究主管刘有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私募机构在利益分配机制上,首先会根据投研和销售方面的贡献度进行分配,剩余的会在股权层面按照股权多少进行分配。当私募机构出现股权纠纷的时候,一般都会优先采取内部调解的方式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就会和平分手,公开闹掰的还是极少数。公开闹掰是个双输的结局,对于公司来说,甚至会造成一些投资者赎回产品。”

自立门户后私募核心人物现在怎样了?

明星私募核心人物分家,甚至另立门户,在私募行业屡见不鲜。不少人搞得风生水起的,比如刚刚晋级百亿级的赫富投资,其创始人蔡觉逸曾在明汯投资担任基金经理。公开资料显示,蔡觉逸曾任职于美国量化对冲基金量化全球资本的交易策略团队,后就职于上海明汯投资,管理多只产品。随后与董常、章高驰共同创立了赫富投资。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数据,赫富投资的在管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成功晋级百亿级量化私募,公司今年备案了85只私募基金。

从赫富投资的股权结构来看,公司三位创始人均持有公司股份,启信宝数据显示,蔡觉逸持股40%,董常持股40%,章高驰持股20%。三位创始人之间分工明确,蔡觉逸、董常主要负责管理资管策略领域,章高驰主要管理自营板块。

同样从百亿级私募出来自立门户还有星阔投资邓剑。邓剑于2020年9月成立星阔投资,于2020年12月28日在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从邓剑的履历来看,其2015年至2016年期间在九坤投资投资研究部任职,后又在因诺资产担任了合伙人兼alpha策略投资总监,九坤投资与因诺资产均是国内百亿级量化私募。星阔投资虽然成立时间刚满一年,公司管理规模却在迅速增长,星阔投资在路演时提到,目前公司管理规模飞速发展,已超20亿元。

有意思的是,但斌和钟兆民因为理念不合而分道扬镳,最终钟兆民离开东方港湾并创立了东方马拉松,目前在私募圈算是明星私募,而但斌的东方港湾更是不用说了,在私募圈中属于顶流。

前期锐天投资徐晓波与高亢对公司发展愿景和理念各有坚持,经理性沟通,两位投资经理决定按自身的愿景独立发展,高亢携其Alpha策略团队离职,独立运营,高亢从锐天投资出走之后,很快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公司衍复投资,成立不久衍复投资就跻身百亿级私募。

投资者该如何规避私募分家导致的风险呢?私募排排网研究主管刘有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方面是事前的背景调查要做好,尤其是核心人物之间的关系调查;另一方面就是要做好事后的紧密跟踪。”

私募排排网基金经理胡泊表示:“观察公司核心人物是否是公司实控人,以及核心人物在公司的股权情况如何,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因为核心人物分家导致的风险。虽然很难完全规避,但是首先可以事前就对核心人物的股权结构和利益分配机制进行一个充分了解;其次是加大对私募的跟踪和定性走访研究,通过高频率的私募走访,可以在苗头出现的初期及时发现问题;第三是提前对核心人物的过往进行深入调查,尽量选择核心人物品行好职业操守好的私募,他们会秉持客户利益至上的原则,就算闹矛盾或者分家,也会以和平的方式解决。”